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2024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一)

(来源:网站编辑 2025-01-11 00:21)
文章正文

2024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一)

2024-12-28 08:25

发布于:山西省

转载自: 河南考古 公众号

2024年度河南考古

—— 2024年12月19日上午——

工作成果交流会

为交流展示2024年度河南省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科研工作新成果,12月19~21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在安阳市召开。

来自郑州、安阳、开封、洛阳、平顶山、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商丘、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济源等地市及省直管县的文物考古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博物院、郑州大学、湖北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中心、 安阳市文物局等单位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新华社河南分社、河南日报、顶端新闻、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广播中心等新闻媒体受邀参会。

会议开幕式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书记刘海旺主持。安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焦亚军致欢迎辞。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慧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分别致辞。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等受邀参会。同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琴、安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焦亚军共同为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安阳工作站揭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慧明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

安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焦亚军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书记刘海旺

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安阳工作站揭牌仪式

开幕式结束后,2024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的报告环节正式开始。上午的汇报分两场进行,第一场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秦文生与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慧萍主持。

第一场主持人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 秦文生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李慧萍

PART.01

汇报项目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陈盼盼副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原地区史前植被、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报告。研究团队在环嵩山地区东赵遗址区域的一个湖泊相沉积序列剖面采集了年代和沉积样品,基于光释光年代测定、粒度分析、磁化率分析以及孢粉鉴定分析的结果,重建了区域环境演化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在全新世早期,该地区经历了一段长期的轻微气候变化,温和的气候和较小的波动为人类定居和文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区域农业繁荣,确保了区域史前文化的统一和连续发展。此外,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剧烈的活动对区域植被产生了显著影响,使得在4.0 ka BP时期树木数量显著减少。而植被等环境的变化也对史前的房屋建筑风格产生了影响。由于木材的稀缺,仰韶时期流行的“木骨泥墙”房屋并未广泛延续,到龙山时期房屋风格趋向了多样化。该研究体现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二者存在着一种持续的循环关系。

采样位置及采样剖面

基于孢粉分析的区域景观演变示意图

史前房屋的演变

PART.02

汇报项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赵清坡馆员作了题为《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2024年考古新发现》的报告。仙人洞遗址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观音寺乡西陈庄村石门沟组,分大、小两个洞,仙人洞I洞内面积约40平方米,地层堆积厚约2.58米,共分8层,第①、②、②a、⑤层是主要文化层。2024年5月至11月,完成仙人洞I发掘面积10平方米,发现遗物6000余件,已编号统计的遗物1228件,其中包含动物碎骨及牙齿1169件、人头骨化石碎片12件、人牙齿化石15件、石制品及石料32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和断块,原料有石英砂岩、石英岩、脉石英和灰岩,剥片方式为锤击法,属中国北方传统石片工业范畴。

本年度主要通过碳十四、铀系和光释光方法进行了测年。1件人头骨铀系测年结果为距今1.3万年,2件动物化石碳十四测年结果分别为距今3.3万年和3.1万年,第②层和第⑤层的光释光测年结果为距今7万至4.8万年。

鲁山仙人洞遗址发现了目前河南省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填补了中原地区这一阶段人类演化的空白,为中国现代人起源、人类食物资源获取以及古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仙人洞遗址发掘现场

第②a层出土动物化石

出土石制品

PART.03

汇报项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彭胜蓝作了题为《汝州温泉旧石器遗址考古调查与勘探》的报告。2024年在温泉遗址周边进行了调查和勘探工作,确定主要文化层的范围和遗址面积。

调查发现旧石器地点5处,其中3处位于温泉遗址周边1.5千米范围内,初步判断其时代与温泉遗址相当;2处位于牛涧河上游,时代早于温泉遗址,共采集石制品114件。

本年度通过CAD、RTK及卫星地图等工具进行拉网式勘探,完成1231个探孔的勘探工作,其中探至垫层的449个,探至砂层的181个,探至砾石层的552个,探至基岩的49个,勘探总面积8.8万平方米。基本确定已勘探区域的地层与遗址区地层有较高一致性,地下分布有大面积砾石层,兼有砂层,少量由黏土层直接到达基岩层,垫层区域分布集中,为人为扰动所致。

本次调查勘探工作表明,在目前划定的遗址范围外仍有较多旧石器遗存,有助于确定温泉遗址的分布范围,为复原国内同时期的古人类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材料。未来计划围绕遗址南部、汝河左岸展开区域系统调查,针对明确的遗存进行多学科研究,并汇总建立温泉遗址数据库。

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位置示意图

勘探区域砾石层及砂层范围

调查发现的石制品

PART.04

汇报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笑迎作了题为《裴李岗遗址2024年发掘新进展》的报告。2024年度发掘面积600平方米。在东部生活区发现疑似火塘堆积,遗物有陶塑等。南部、西部墓葬区新发现一批墓葬材料,部分墓葬与以往葬式有所区别。西部旧石器区着重探索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遗存的文化面貌。

本次发掘出土的陶塑为研究裴李岗文化原始艺术、思想及与周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新发掘的多座墓葬材料,为研究遗址葬式葬俗、结构布局及居葬关系、人口规模、组织形式等补充了新材料。遗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技术变化较为明显,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遗存的文化面貌进一步清晰。

PART.05

汇报项目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申文喜副研究馆员作了题为《安阳县南务西后冈一期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与初步认识》的报告。2024年3月至6月,为配合安阳县AD3-2-11-1地块建设,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安阳县原南务村西地进行发掘。发现新石器、汉魏、隋唐和明清等时期的遗存,以后冈一期文化遗存最为重要。后冈一期文化遗址位于地块西半部,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60至70米,现存面积约4000平方米,2024年发掘遗址面积约2500平方米。

此次发掘清理灰坑98座、灰沟1条。出土较多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褐陶次之。器形有鼎、钵、盆、缸、罐和壶等。另发现石斧、石杵、骨锥和骨针等器物。清理房基9座,均为半地穴式,面积为3至13平方米。房基内发现有明显的倒塌堆积,清理出大量红烧土墙体和屋顶残块。发现此时期竖穴土坑墓27座,分单人葬和多人合葬两种,未发现随葬品。同时发现瓮棺葬9座。

南务遗址是安阳市东部地区发现的一处面积较大、延续时间较长、内涵较丰富的后冈一期文化遗址。此次发掘为了解新石器时代中期房屋建造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深入探讨后冈一期文化的分布范围、分期与演变,以及与周边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新资料,对推动安阳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F10

出土陶钵

M20和M46

第二场主持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魏兴涛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魏继印

PART.06

汇报项目

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赵志强馆员作了题为《2023~2024年焦作市大陆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汇报》的报告。大陆村遗址位于焦作市马村区大陆村西北,西北距离九里山东麓不足1千米。2023年10月至2024年7月,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发掘,共清理仰韶文化早期遗迹37处,其中壕沟2条、房址1处、灰坑33个和排水沟1条,出土大量陶片、兽骨残骸。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器形有平底钵、甑和器座等。兽骨有鹿、牛、猪、狗等残骨以及鹿角、鸟类肢骨。还见有磨制石器、陶塽(锉)、牙锥、骨匕和骨针等生产生活类工具。

发掘区西部发现两条环壕G1和G3,平面呈东北—西南向的椭圆形,壕内为大陆村遗址分布范围。经初步勘测,该环壕内聚落遗址南北长216米,东西宽152米,面积约26000平方米。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大陆村遗址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距今约7000年。所见环壕是目前中原地区乃至全国保存最好、形制最完整的仰韶文化早期阶段环壕。大陆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裴李岗文化向仰韶文化的过渡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填补了焦作地区早期文明化过程的缺环。

出土骨针

G1和G3

环壕走向示意图

PART.07

汇报项目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谷向乐馆员作了题为《河南宜阳苏羊遗址2024年度考古工作收获》的报告。苏羊遗址位于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西部、下村南部。2024年发掘工作在仰韶墓葬区、龙山墓葬区、下村区南部壕3片区域进行。

为厘清2023年发现的大型墙垣的性质和功能,在墙垣南侧布方发掘,目前发现有仰韶中晚期小型房址、灰坑等遗迹。同时通过勘探发现墙垣向东延伸。龙山墓葬区新发掘墓葬77座,盗扰较严重,均为土坑墓,大多数头向为西,少数随葬有玉石器。还发现少量存在特殊葬俗的墓葬。少量墓葬中存在指骨与掌骨分离的现象,疑似为割体葬。龙山墓葬区下层发现3座仰韶文化晚期半地穴房屋,房址保存较差,仅在室内地面发现少量红烧土痕迹,推测为灶。下村区南部出土的东西向壕沟内有两处夯土呈红褐色和浅黄色,红褐色夯土边界陡直,采用版筑法建造而成;浅黄色夯土叠压红褐色夯土,呈坡状分布。初步推测红褐色夯土是壕沟的门道,浅黄色夯土为加固门道的护坡设施。采用小版筑法建造而成的夯土墩台式出入口,为了解史前环壕聚落出入口形态提供了新的材料。

苏羊遗址历年发掘区位置图

M132

壕沟内夯土

PART.08

汇报项目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马子俊作了题为《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2024年度发掘新收获》的报告。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南的高台地上,北距黄河2千米,西距伊洛河4千米,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以第四纪黄土沉积物为主。遗址地势自南向北逐渐升高,核心区位于北部地势较高处。2013年起,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连续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遗址现存东西长约1500、南北宽约780米,面积约117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3条仰韶文化中、晚期环壕,4处经过规划的墓地,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院落式夯土基址,瓮城结构围墙以及大型版筑遗迹等,另有数量众多的房址、灰坑、人祭坑及兽骨坑等,出土遗物丰富。2024年主要围绕遗址祭坛东北部、二号院落东部和遗址中南部开展发掘工作,出土随葬有钺、龟甲的墓葬为证明双槐树遗址是一处都邑性遗址增添了新的证据。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郑洛地区聚落遗址群的发现,为此地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为探讨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奠定了基础。

2024年度发掘位置图

出土陶器

出土骨器

PART.09

汇报项目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的刘佳慧作了题为《双槐树遗址周边新石器时代聚落调查收获与认识》的报告。为全面了解双槐树遗址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分布和文化内涵,厘清以双槐树为核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体系及早期城乡社会网络,揭示河洛古国形态、支撑嵩山河洛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群申遗工作,受郑州市文物局委托,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联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双槐树遗址周边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聚落开展系统调查。此次调查采用重点遗址复查和区域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BIGEMAP软件全面记录采集遗物、剖面、遗迹和探孔信息,构建考古调查GIS数据平台。该项目的实施对深入揭示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和夏商王畿地区社会结构,探索环嵩山周围地区从文明起源迈向早期国家的动态聚落演进历程,实证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特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瓦屋孙南遗址采集仰韶文化遗物

瓦屋孙南遗址出土陶鼎

申河遗址采集仰韶文化尖底瓶

PART.10

汇报项目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杨猛作了题为《郑州大河村遗址2024年考古发掘收获与认识》的报告。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连霍高速与中州大道交叉口东南部,遗址面积约53万平方米。202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近年新发现的夯土墙的东北部开展了发掘工作,发现一批仰韶、龙山时期的灰坑、沟、墓葬、房址、夯土墙等遗迹及地裂痕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勘探表明,夯土墙外侧存在1条环绕夯土墙的水沟。发现1处墓葬区,可分为上、下两层,墓葬分布密集,均为南北向,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墓葬区地势低洼,上部存在1条宽约20米的水沟,墓葬区东、西两侧发现数座房址,房址之间上下叠压,保存较差,仅存红烧土地面,部分房屋被地震破坏,屋面可见明显的地震形成的裂缝。

近年的探勘发掘资料表明,仰韶文化晚期墓葬分布集中,均位于夯土墙外侧的低洼地带,与居住区紧密相邻,推测居葬分离。最新的体质人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大河村遗址存在拔除上颌侧门齿、枕骨变形等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进一步证实大河村遗址与周边文化联系紧密。作为郑州东部的大型聚落遗址,大河村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仰韶晚期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互动提供了重要资料。

被地震破坏的房址

祭祀坑

遗址墓葬区

PART.11

汇报项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丁福林作了题为《灵宝北阳平遗址2024年度考古发掘项目简介》的报告。北阳平遗址位于灵宝阳平镇北阳平村西,现存面积72万平方米,其文化内涵主要为仰韶中期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存。2024年度发掘面积约920平方米,发现仰韶时期房址3座、陶窑4座、灰坑224座、壕沟2条以及历史时期墓葬44座。

壕沟3位于遗址最南端,开口宽约20米,最深超9.5米。沟壁陡直。壕沟底部发现3条大型沟槽,其中沟槽3的上部堆积有大量烧土块、陶器残片和木炭,其底部发现1列柱洞,显系人工修建。壕沟3底部出土遗物以仰韶文化晚期为主。

北阳平遗址房屋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特点,未见西坡式中心广场,房屋门道以南向为主,部分房址上下错位叠压,应是原址重建。新发现中型房址F21,与F9、F10可能存在聚居关系。

总体来看,北阳平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具有自北向南、年代由早而晚的分布态势。由此推测,壕沟2、壕沟3可能是北阳平聚落在仰韶文化中期偏晚阶段重心南移后,在此修筑的防御设施。陶瓦形器出土于仰韶中期房址内堆积和附近灰坑中,部分器形颇大,其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沟槽3底部柱洞

出土彩陶盆

陶瓦形器

|

摄影|翟 超 蒋友鑫

|

|

邮箱|hnkgyjy@126.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